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来源:教务处 作者:教务处 点击数: 发表时间:2021-12-02 14:40:08
A A A

        关于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我省高校实际,特制订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继承发展“西迁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落实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育人责任,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建设目标
      推动全省高校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体制机制,科学构建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进一步提升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全面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加强示范引领,建设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校、一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设立一批省级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项目,选树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提炼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广泛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重点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省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蕴涵革命文化传统的延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加强对《宪法》、《民法典》等相关法律的教育学习,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深挖陕西高校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将以侯伯宇、陈士橹、牛争鸣教授为代表的优秀教师先进事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深入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将爱国情、报国志转化为刻苦学习、勇于开拓的实际行动,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正确思考,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四、重点任务
      (一)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切实落实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一级学科、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和育人要求,分别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重点,优化课程设置,建设省—校—院(系)三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公共基础课程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帮助学生增强体质、锤炼意志、提升素养、陶冶情操。专业教育课程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涵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实践类课程要建设一批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
      (二)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研究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课程思政建设内容、途径及有效载体,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农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医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高等职业学校要结合高职专业分类和课程设置情况,落实好分类推进相关要求。
      专业负责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主动承担课程思政建设任务,提高相关业务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要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勇于开拓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提高课堂教学责任意识,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进一步规范教材选用制度,坚持学校党委对教材选用进行政治把关和总负责制,确保选用教材价值导向正确。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启发式、讨论式、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利用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万名学子扶千村”等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新方法、新途径。
      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评审指标体系中强化课程思政相关指标,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在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中,深化课程思政教师练兵活动,在陕西高校思政课(课程育人)标兵、骨干评审表彰中,加大对课程思政教师的支持倾斜力度。规范课堂教学管理,严肃课堂教学纪律,强化教师授课纪律约束,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课堂教学管理的根本要求。
      (四)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校园信息发布系统、微信等新媒体宣传课程思政工作,形成全省高教系统了解和认同课程思政的积极氛围。让教育者先接受教育,加强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组织开展分层次类型、分学科专业领域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线上课程思政优质资源在各层次各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强化教师课程思政责任意识,在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突出课程思政。依托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创建良好的课程思政育人氛围。
      制订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提升计划,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和师资梯队建设。举办课程思政交流会、工作坊,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教学教研活动,鼓励支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等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选树一批省—校—院(系)三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五)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各高校要统筹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相关学科专业教学组织的作用,针对课程思政建设重点、难点及前瞻性问题开展研究,推动成果产出。在全省高校中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示范研究中心,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大力支持课程思政类研究选题,在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设立一批课程思政研究项目。
      (六)建立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
      各高校要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把人才培养效果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建设评价标准,明确教学设计、育人因素、挖掘转化、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教师素养等方面的测评指标,开展实质性评价。健全课堂教学管理体系,改进课堂教学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院(系)领导听课制度,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通过不定期、不打招呼的方式到学校听公共基础课、专业教育课程或实践类课程,督促检查课程思政实施效果。加强教学督导团队建设,健全学生评教制度,确保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有效管理。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成立陕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研究重大政策,指导全省高校开展工作。各高校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机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推进落实、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统筹开展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落实。
      (二)健全推进机制。各高校要根据相关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于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工作方案下发之日起30日内报陕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委厅将依托陕西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工作委员会和课程类工作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督导检查和指导我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对工作开展成效较好的高校,将在课程思政相关项目建设中予以倾斜支持。
      (三)做好支持保障。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加强政策协调配套,统筹高等教育资金,支持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各高校要根据自身建设计划,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四)强化考核激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四个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高职“双高计划”建设、专业认证等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评选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指标。在省级项目立项、专家聘任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突出的教师予以优先考虑。
      (五)注重总结推广。各高校要注重总结凝练课程思政建设的先进经验,树立典型,加强宣传、交流和推广,全面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将课程思政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适时转化为理论成果和相关制度,进一步夯实人才培养核心地位,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附件
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陕西省教育厅陕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长:
      
董小龙  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王建利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厅长
      副组长:
      
陈乃霞  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刘建林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海波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紫贵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朱晓渭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冀映秋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
      刘宝平  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
      袁   宁  省政府学位委员会秘书长
      员:
      
梅争利  省委教育工委宣传部部长
      唐   澍  省委教育工委高校学生工作部(省教育厅高校学生工作处)部长(处长)
      申雪峰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人事处处长
      杨盛涛  省教育厅财务处处长
      付仲锋  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
      胡海宁  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田民政  省教育厅教材处处长
      王彬武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
      朱晓冬  省教育厅科学技术处处长
      张和平  省教育厅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处(省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处长(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负责陕西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联系电话:029-38180218(办公室)38185057(考试学籍)

38185360(招生咨询)

邮箱:sntcmjwc@126.com

邮编:712046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管理入口

版权所有: 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


翻译 搜索 复制 span style 详细X 网络释义 span style: 商品评价 style span: 语体跨度 long-span X-Style Arch bridge: 大跨度提篮拱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 翻译 搜索 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