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院:
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学校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发展,创新具有学校特色的“中医药+X”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学校将开展2025学年“微专业”招生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生专业
微专业是指在本科专业目录以外,围绕某个特定优势专业领域、研究方向或者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一组核心课程,通过灵活、系统地培养,使学生具备相应的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是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补充。微专业学制最长不超过2个学期,所有课程均安排在周末上课。
2025学年开设以下26个微专业:
序号 |
开设学院 |
微专业名称 |
第一学期开课门数 |
第二学期开课门数 |
1 |
护理学院 |
中西医结合康养护理 |
3 |
3 |
2 |
药学院 |
中药制剂与临床 |
2 |
3 |
3 |
药学院 |
中药炮制与药膳 |
4 |
4 |
4 |
药学院 |
中药生物技术 |
3 |
3 |
5 |
药学院 |
中药智能制造 |
2 |
2 |
6 |
针灸推拿学院 |
针推康复治痛技术 |
3 |
4 |
7 |
针灸推拿学院 |
产后针灸推拿康复治疗 |
4 |
4 |
8 |
针灸推拿学院 |
儿童外治与康复 |
4 |
4 |
9 |
针灸推拿学院 |
老年运动康复 |
3 |
5 |
10 |
针灸推拿学院 |
针灸推拿国际交流与应用 |
3 |
4 |
11 |
针灸推拿学院 |
中医产后康复学 |
3 |
2 |
12 |
针灸推拿学院 |
中医适宜技术 |
4 |
4 |
13 |
针灸推拿学院 |
中医针灸美容抗衰塑形 |
3 |
3 |
14 |
医学技术学院 |
超声成像的奥秘与临床应用 |
4 |
4 |
15 |
医学技术学院 |
现代生物技术与数智本草 |
3 |
2 |
16 |
医学技术学院 |
智能影像工程 |
2 |
3 |
17 |
人文管理学院 |
中医药文化与文案制作 |
4 |
3 |
18 |
人文管理学院 |
健康医疗与大数据 |
4 |
3 |
19 |
人文管理学院 |
医药数字营销与智能管理 |
4 |
3 |
20 |
公共卫生学院 |
临床心理评估与干预 |
3 |
4 |
21 |
公共卫生学院 |
人工智能与医学信息学 |
2 |
3 |
22 |
基础医学院 |
健康医疗大数据 |
2 |
2 |
23 |
基础医学院 |
节气文化中的康养智慧 |
3 |
2 |
24 |
基础医学院 |
中医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
1 |
3 |
25 |
基础医学院 |
中医药人工智能 |
3 |
3 |
26 |
第二临床医学院 |
美容皮肤 |
5 |
3 |
二、招生对象
我校在籍在校21级-24级全日制本科生
三、微专业培养方式与证书发放
1.微专业仅供本校本科学生自愿选学,在校期间限修一个微专业。由微专业所在学院择优确定选学学生名单,每年单独编班授课,原则上开班人数不少于20人。
2.微专业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具体管理模式、开课方式等由各开设学院确定。
3.为促进学校复合型人才培养,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微专业学习,本轮微专业课程修读不收取费用。
4.学生按照微专业开设要求,修读完成微专业设置的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后,经所在学院审核后,报教务处审定,发放由学校统一印制的微专业证书。
特别说明:微专业单独出具课程成绩单,修读所获学分不可转换为本科专业课程学分,微专业课程成绩不纳入主修平均学分绩点计算。微专业是非学历教育,不在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备注信息,不具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
四、招生报名流程
1.报名时间:2025年9月9日8:00—9月11日23:59
2.报名流程:学生登录教务系统,进行线上报名(操作流程详见附件2),逾期不予补报。
3.报名截止后,教务处反馈各微专业开设学院报名名单,学院经过审核确定最终接收名单,在学院网站公示无异议后报教务处备案。
4.各微专业简介、招生对象及要求、课程设置、咨询方式等详见招生简章(附件1)。
五、其他说明
为确保2025学年微专业招生及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请各学院做好以下工作:
1.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做好宣传招生工作。
2.学生中途放弃微专业修读的,须经微专业负责人、开课学院同意之后报教务处备案。
3.开课学院负责微专业教学任务落实、考试安排、成绩提交等教学管理工作。
4.其他未尽事宜按照《陕西中医药大学微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执行。
附件:1.各微专业招生简章
教务处
2025年9月5日
联系电话:029-38180218(办公室)38185057(考试学籍)
38185360(招生咨询)
邮箱:sntcmjwc@126.com
邮编:712046
地址:陕西省西咸新区西咸大道陕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
版权所有: 陕西中医药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化建设管理处
陕ICP备05001612号